物聯網智能養殖時代:一人一年可以養萬頭豬
2017-10-25 來自: 成都鑫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7915
隨著我國智能設備的增加、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,使物聯網的應用環境越發的成熟。以“感知”為基礎的物聯網技術迅速發展,其產業化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,以農業物聯網智能養殖為例:在繁育、環境、飼養、疫病、質量追溯等各個方面,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,傳統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將被***化的養殖管理體系和信息化的經營模式取代。
在養殖過程中,依托強大的軟件、硬件支持,打造養殖物聯網及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,通過電子耳標接收器,環境監測傳感器,攝像頭等設備,實現養殖環境遠程實時監控,利用這種新技術實現智能的畜牧養殖生產管理,提高勞動生產率,降低勞動成本,為畜牧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效益。
以養豬為例:眾所周知,養豬這活苦臟累,喂料、清糞、防病防疫,一點都馬虎不得。普通農戶用傳統方法養豬,結合養殖場的規模,一年出欄1000—2000頭豬,就已忙得不可開交,還不考慮投入的人工成本。但應用物聯網實行智能化養殖,結合養殖規模,平均一個員工年養殖出欄1萬頭豬卻很輕松。通過引進全套的自動化設備和技術,應用智能傳感網、RFID識別、無線通信和動物生理參數監測等核心技術,包括母豬大群智能飼喂系統、母豬發情自動監測鑒別系統、全自動種豬測定系統及全自動環境控制系統,使生產和管理實現自動化。
養殖母豬比商品豬難度要大得多,以智能養殖場為例:該養殖場引進了全套的智能化養殖系統及設備,其中母豬大群智能飼喂系統是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技術:當母豬從圍欄通道里排隊走到飼喂站吃食時,感應系統會自動掃描每頭豬的耳標,讀取信息后,根據每頭豬的不同狀況配制好不同配方和重量的飼料并自動投放,每次只投放50克,吃完再投,防止浪費,當一頭豬吃完離開后,再投放下一頭豬的吃料。如果某一頭豬沒吃完設定好的量就離開,感應系統發現這一不正常情況,就會開啟一個特殊通道讓這頭豬通過并打上標記,員工看到后會根據標記提示,判斷其是否生病、待產或其它情況,及時進行對癥處理。
母豬欄舍邊有個地方靠近公豬圍欄,進入發情期的母豬會去嗅拱、轉悠,上面的感應器會自動記錄母豬到這個位置的次數和逗留時間的長短,判斷這頭母豬是否發情,并把它的耳標發送到飼養員的手機APP上,據此安排與公豬配種。在以前,母豬是否發情,只能由有經驗的飼養員來觀察判斷,容易出錯。一旦錯過母豬發情期,要等20天才進入下一次發情期,白白吃掉20天的飼料,不但增加400元的飼料成本,還降低母豬產仔頻率,而這是決定養豬場效益高低的關鍵指標之一。普通農戶養的母豬年均產仔2—2.1胎次,而用上這個智能系統,母豬年均產仔2.3胎次。
母豬生下的豬崽,全自動種豬測定系統會對其每天吃料、增重數據進行測定、記錄、分析,從中挑選出體質好、長得快的用作種豬,剩下的作為普通苗豬或商品肉豬飼養。
自動環境控制系統和自動清糞系統則具有自動調節控制溫度、濕度、自動除臭、自動清理糞便等功能,體現公司遵守動物福利理念,使豬始終處于干凈舒適的環境中,少生病、長得快。
智能化養豬***的好處是節省大量人工,降低用工成本。該養殖場管理人員表示:原來的養殖場,平均每出欄1萬頭商品豬需要一線員工16人,現在只要1個人。養殖基地現有存欄母豬4000頭,年出欄種豬、苗豬、商品肉豬共9萬頭,僅此一項,就可節省數百萬元用工成本。此外,智能化系統的運用,每年降低生產資料成本80多萬元,同時母豬大群智能化飼養可減少疫病的發生,提高母豬產仔率和生豬成活率,全年綜合可增加經濟效益500多萬元。
2017年10月25日
成都鑫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編輯部
小編:葫蘆里的小惡魔